艺术评论

艺术头条

联系我们

暂无内容

艺术评论

当代帛画奇葩——董文政的艺术独创性

加入日期:2014/2/27 来源:嘉鸿艺术网
    中国画的最早载体是“帛” ——丝织物。提到“帛画”,人们自然会想起战国楚墓“凤夔人物”、“人物御龙”和西汉马王堆帛画,乃至唐宋的绢本工笔画。但宋元以后,宣纸流行,水墨画勃兴,涉笔帛画者日渐稀少;即使有,也未见开拓性的变革。 然而从1967年开始,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一位苏州丝绸花样设计师董文政(艺名吴默),却在默默地进行着突破性的探索,历经19年,实现了从质材工具、技法语言到艺术境界的全方位开拓。1986年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了“吴默丝绸泼彩画展”,引起刘海粟、李可染、古元、林默涵等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并纷纷题词肯定,历史学家周谷城特为命名“当代帛画”。此后二十多年来,作为苏州大学美术教授的董文政,先后应邀去美国、澳大利亚、瑞典、新加坡、法国等地举办个展三十多次,更是好评如潮,誉之为“诗与梦的结合”,“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精华的结合”,“遨游于传统与现代之间”,甚至与赵无极相提并论。 其实董文政和赵无极的艺术并不一样。董文政当代帛画的独创性,可从多方面解读。 在质材工具上,当代帛画是以被誉为“世界纤维皇后”的真丝双绉为载体,以自行配制的染织颜料和助剂,运用独特的工具和手段,开创出具有时代审美内涵的新形式。新的载体改变了古代绢帛表现力狭窄的弱点,富于渗化氤氲和产生肌理的特性,能够表现豪放、浪漫、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。或者说,绢帛的坚固性和生宣的渗化性,它兼而有之。新的质材工具,为董文政大展泼彩之美和肌理之美,提供了坚实基础。 在艺术语言上,当代帛画的鲜明特征是:以色彩肌理为主体,构成作品的动态美和意象美;以天然意象为主体,结合具象绘写,构成作品的神韵美和意境美。 董文政创作中既有“意在笔先”,也有“意在笔后”。一般说来,他先是以特制的材质、工具和多种技法综合使用,有意图有控制地生发出各式各样的色彩肌理,往往表现出神秘莫测的流动感,神奇变幻,奥妙无穷,从而触发出无限遐思。于是,或山川风云,或宇宙鸿濛,或日月星辰,或朝霭晚霞,或碧波荡漾,或激流汹涌……诸种艺术意象油然而生。这种审美效应,完全打破了视觉上的瞬间感,分明流动着音乐般的节奏旋律。色块、形体、线条,循环往复,宛转自如,自然天成。面对这些如诗如梦的、焕发着大自然动态美和艺术意象美的作品,李可染誉之为“天趣”,刘海粟赞之为“逸兴”,王季迁称之为“天马行空”,我则想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“气韵生动”。气韵生动,包涵着宇宙元气、生命精气、学养灵气的三位一体,也包涵着动与静、气与韵、阳与阴、刚与柔等诸种变化元素的节律和谐。董文政的当代帛画所展现的动态美和意象美,其内在意蕴和外在形态,用“气韵生动”来概括,我以为是合适的。 这就需要联系他艺术语言创造性的另一个方面。他善于在天然意象的主体基础上,调动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文化素养积累,在画面的适当部位,点缀写实具象的人或物,成为“画眼”,使作品的文化品位豁然升华。最拿手的当然是与山川美景、天宇气象相贯通;此外,也不乏与古典诗词、神话传说、历史故事相贯通的奇思妙想。我印象较深的作品中,《春江花月夜》之碧波回转,月影婆娑;《行云流水》之曲江奔旋,黑白韵律;《韦应物诗意》之漠立双马,清旷幽远;《苏东坡诗意》之峰峦奇幻,云烟变灭;《山鬼图》之彤云浪卷,神女悄现;《西游记》之雪谷险突,天涯旅人;《高士图》之晚霞似锦,隐者悟道;《七月夕阳》之金云如舞,鹤鸣九天。所有这些作品,无不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美和意境美。传统绘画中类似题材的创作固然有许多精品,但董文政当代帛画中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手法,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,特别是用来表现中国文化传统中那些本就饱含着浪漫情怀的诗词、神话时,更能够传达其精华。 从审美取向的角度来看,当代帛画无疑是中国传统美学观与现代美学观的契合。董文政植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,然而他又决不墨守成规。染料和助剂的发明,改变了传统中国画的笔、墨、颜料;新型的泼彩法,突破了文人画的规范,大胆吸收西方印象派科学的光色研究成果,创造色彩斑斓的世界,以适应现代都市化时代人们对色彩的强烈感受和心理结构。不妨说,董文政的当代帛画是古与今、中与西、传统文人学养与现代科技手段的巧妙结合。因而,他在国内外拥有众多的知音。 董文政给中国画坛增添了一簇绚丽夺目、内质清雅的艺术奇葩。





·向上:写心表意 清雅怡人——莫叔华写意花鸟画释读(2014/2/12)
·向下:熔古标新追大家——访著名书画家于太昌(2014/3/3)
QQ咨询
网上订购